- Jun 25 Wed 2008 03:43
給我們的家一個笑臉
巧巧是我輔導的個案,第一次見面,就發現她對媽媽的態度很差,來到法院也如此,媽媽多講了一些在家和學校的情形,她就很不耐煩的要媽媽閉嘴,舉止讓人很不舒服。
也許因為是在法院,媽媽態度強硬起來,要巧巧向我道歉。我覺得有些唐突,被冒犯的人是媽媽,接受道歉的人卻是我。
- Jun 24 Tue 2008 01:44
信任的深度(二):如何跟壞蛋劃清界限
如何跟壞蛋劃清界限
- Jun 20 Fri 2008 05:18
信任的深度(一)
信任,表示我們願意顯露脆弱,願意冒險認定別人不會傷害我們。當我們信任一個人時,也就是讓自己展現出脆弱的一面,因為我們對於對方的行為抱持正面期待。
我們不僅期待所信任的人不會傷害自己(即便無力掌控對方行為),更認定對方會幫自己一把(即使無法提醒對方)。我們期待受自己信任的人會起而維護,甚至增進我們的權益,或者最起碼,不會做出任何傷害我們的事。我願意相信,即使自己並沒有站在所信任的知己面前,他們還是會增進我的權益; 會在別人面前為我美言; 薦舉我去做好差事,或者告訴我去哪裡買鞋子。
- Jun 18 Wed 2008 02:36
信任的深度
信任,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就如同水、空氣和電一般,唯有失去的時候,才明瞭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好比停水、停電那樣。沒有了信任,日子還是過得下去,但可不好過。我們做事會更費時,而且得重新學習如何生活和工作。信任是人類各種關係成功的基礎,有了信任,職場和人際關係才得以存在,要是信任崩盤,關係也會跟著寸步難行。問題來了:誰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要分辨可信與否,表面看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信任是非常複雜的,很多人聲稱自己擁有強烈直覺,可以分辨出誰可靠、誰不可靠,然而直覺或直觀往往會變為成見。我們的直覺很可能會隨著年歲月而失準,君不見許多人在被自己信任的人背叛之後,都會感到傷心、驚訝、震撼甚至沮喪。
- Jun 04 Wed 2008 01:23
實是性與規範性
經濟學稱為社會科學。科學不外就是用有系統的方法,發掘真相,提供具有實是性(positive)的答案。當然,經濟學家站在他專業立場上,很難避免規範性(normative)的、「應不應該如此」的、「好壞」的價值判斷。不過,區別規範性與否,不能以有無「應該」兩個字為標準,例如:「引進外籍勞工應該會降低本國勞工的工資率」,其中的「應該」只是一種不確定但可能性很高的推測用語,並無價值判斷意思在內。但如果以「引進外勞可以降低成本」,所以「我們應該引進外籍勞工」或所以「我們不應該引進外勞」,則前面的敘述是「實是性」的,而「所以」之後就有價值判斷成份是「規範性」的主張了,因為它涉及降低成本「好不好」、降低成本與「本國勞工就業機會可能減少」之間的價值比較等的個人看法。簡言之,實是性的主張是可以驗證的、可以推翻的,而規範性的主張是無法證實、也無法否定的。<<科學強調實是性 ; 規範性涉價值判斷>>
- Jun 01 Sun 2008 23:51
高空電離層透露的訊息
- Mar 02 Sun 2008 02:07
帕拉圖式的愛情緣起斷背師生戀?
近日回首看了茅十七的一些文章,為神經考古學之博大精深而著迷。
恰逢再度聞說帕拉圖式的愛情,一直哲學不過關的我惡補了一晚上,最後在字裏行間發現了一個可能隱藏了2400年的秘密:帕拉圖跟蘇格拉底之間一段生死不渝畸形斷背忘年師生人鬼戀產生了帕拉圖的精神戀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