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巧巧是我輔導的個案,第一次見面,就發現她對媽媽的態度很差,來到法院也如此,媽媽多講了一些在家和學校的情形,她就很不耐煩的要媽媽閉嘴,舉止讓人很不舒服。
也許因為是在法院,媽媽態度強硬起來,要巧巧向我道歉。我覺得有些唐突,被冒犯的人是媽媽,接受道歉的人卻是我。
「妳在家對媽媽也是這種態度嗎?」
「只要她不要太機車,我通常也不會嗆她!」
「媽媽剛才讓妳覺得不受尊重,所以妳想提醒媽媽講到妳的事,要尊重妳,是嗎?」巧巧的態度明顯改善。
管教問題看起來是「管」和「教」,我不怎麼認為孩子是需要管或教的,如果爸媽不期待孩子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就別用粗暴、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尤其是女孩,在溝通的過程如果她覺得不舒服,不受重視和尊重,她就會用不理性的方式,讓人覺得不舒服。
「老師,我常放下身段,好言相勸,巧巧都不知珍惜,常對我惡言相向!」
巧巧一聽媽媽講話,火氣就上來。我是一個旁觀者,媽媽講什麼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兒巧巧接受到的是什麼訊息。
我不認為父母有什麼身段需要放下,只要互動過程無法讓孩子情緒平和,父母就有必要學習改善,多注意孩子的感受比講道理重要。
我的話還沒講完,媽媽的火氣也上來了,「我常跟巧巧道歉啊!你問她!有次晚上12點她還要出去,我跟她下跪,求她別出去,她一樣出去,我當媽的還能怎樣?這次又闖禍要來法院,我這當媽的很丟臉咧!只要她聽話別再闖禍,我做什麼都可以,我也可以再跪一次,現在就跪!」
媽媽的動作真的要向巧巧下跪。她的話中沒有一句指責,但聽在巧巧耳朵,像一把把刀子直接刺到心裡。我都可以感受到巧巧淚流滿面的心痛和無可言喻的怒火,媽媽難道真的不知道她誇張的言行是傷人的利器?
我想她知道,但因巧巧讓她覺得不舒服,她只是反應她的情緒而已。這是親子間常玩的心理遊戲,巧巧的不舒服,馬上表現:「一切都是我不好,我不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也不配做你們的女兒,妳和爸爸這麼好的人,怎會生出這樣的孩子?!我去死掉算了!」
我打斷這對母子的遊戲,她們自責的表面充滿著辛辣的利刺,直刺對方的要害。
我拿出最近常用的隨身錄音機。我錄音是要聽自己講話的聲音,因為我們常會注意我們的用字譴詞,卻容易忽略我們言詞之間夾帶情緒,這些言不由衷的訊息,會讓我們的人際互動發生問題。我放出對話,希望她們能感受到自己言詞的尖銳,和給對方的不舒服。
我連放了三次,但她們都只注意聽對方講什麼,想再辯駁、反擊對方,卻未認真感受自己言語中令人不舒服的部份,這才是真正紛爭的源頭。
我換了另一個方式:「我們無法改變對方,至少我們可以努力一下,不受對方情緒的污染。」
巧巧母女是很容易有衝突的,如果想避免,就只有一個方法----保持距離。學習在生活上讓彼此都好過,別企圖要去了解或改變對方
我引導媽媽把規範講明確,例如不要亂跑,明確修正為每天晚上10點鐘回到家; 晚上不睡覺,明確規範為11時前要睡覺; 明確規範,早上一定要自己起床、打電話用自己的手機、衣服要自己洗、房間髒亂自己負責但要保持客廳的整潔。
巧巧也有意見,要媽媽不能囉唆。明確地說,當巧巧的心情不想聽媽媽說話,她有權表示; 但態度不能粗暴,可以先謝謝媽媽的關心和提醒,然後請媽媽停止疲勞轟炸。
改變別人很困難,而做一個為自己心情負責的人,也不太容易。
「投資我們的家,讓它有溫暖和能量!」投資就是每天照顧好自己之外,也能用些心讓其他人好過,一家人的心情是一體的,有人不高興,其他人別想好過。用心經營和投資我們的家,最大的獲利一定是自己,我們可以不在乎別人; 但不能不在乎自己。
「只要巧巧聽話懂事,一切都OK啊!」
「只要我媽別那麼不上道,一切都OK啊!」
我的天啊!大夥忙了半天又回到原點。
「只要妳們自己OK,其他人就會跟著OK。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別把自己的壞心情找替罪羔羊。
「妳們的心情還好嗎?」
母女都被我怪異的語調逗笑了,不再有爭論。
家庭裡互動和溝通,看似容易,其實要改變還真需要每個人都覺知自己情緒的重要,自己的心情可決定一家人的心情哦!
「學習做一個在家開開心心的人!」
 
 
 by「盧蘇偉專欄,康件雜誌2008年3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