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賢能的標準,千古難下定論。但是推崇賢者的結果,卻會導致許多偽裝的言行。
 
實際上,我們曉得,「尚賢」「不尚賢」到底哪一樣好,都不是關鍵所在。
他的重點在於一個領導階層,不管對政治也好,對教育或任何事,
如果不特別標榜某一個標準,某一個典型,那麼有才智的人,會依著自然的趨勢發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倘使是標榜怎樣作法才是好人,大家為了爭取這種做好人的目標,終至不擇手段去爭取那個「好人」的模式。
如果用手段而去爭取到好人的模式,在「爭」的過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韓非子:『相愛者則比周而相譽,相憎者則比黨而相非,誹譽交爭,則主威惑矣。』
 
人類社會的心理很怪,彼此喜歡「比周」,大家在一起肩並肩。彼此兩三個人情投意合的,就成為一個無形的小圈子。
若有人問到自己的朋友說:「老張好嗎?」就說:「我那個朋友不得了,好得很。」如果有人說他朋友不好,就會與人吵起架來。
相反的,「相憎者,則比黨而相非。」對自己所討厭的人,就會聯合其他人予以攻擊。
 
其實,人類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毀譽,很難有絕對的標準。
站在領導地位的人,對於互相怨憎的毀謗,和互相愛護的稱譽,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聽而受其迷惑。
如果先入為主,一落此偏差,「誹譽交爭」,則人主惑矣。
 
 
from  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