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風險是一種感覺
 
心理學家指出,個人傾向於表現出不理性的行為,過度關切和憂慮生活中細微的風險。這些風險對他們的生計而言,並不重要,而且又平均分散到很長的期間之內,真可說是微不足道。在此同時,他們卻不關心一些十分重大的風險。
 
人對風險的看法反覆無常,有時候感情用事,有時候冷漠以對。
人傾向於注意具有鮮明心理印象的風險,例如電視上大肆報導的重大災難,讓人立即感受到那種風險。而對於鮮明的印象反應過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即使飛機墜機的機率很低,而且保險費率普遍偏高,但是消費者還是爭相購買飛機的失事死亡險。
長期逐漸顯現的風險,例如職業所得每下愈況的風險,人們通常缺乏鮮明的印象。
......和遙遠未來的假設性事件有關的風險,通常沒辦法激起人們的情緒反應
 
風險是一種感覺:
人們對於危險狀況的反應,受憂慮、恐懼、焦慮等情緒的直接影響。
以純理性所認知的風險存在,並不會引導人們採取對抗風險的行動,而必須有伴隨的情緒的成分才行。
......正常人如果情緒的反應沒有被激發,也同樣會缺乏遠慮。
人在採取行動時帶有感情的成分......

 
承諾與事前選擇
 
人終究沒辦法自然地知道屬於自己的東西應該有多少,屬於別人的又應該是多少。
 
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十分混亂
 
處於這種曖昧不明的狀況,人的行為很容易因重新框架而改變。
 
在一個心理學實驗中,心理學實驗室的一位學生打電話給隨機抽選的對象,請他們回答一些問題,以便進行研究,了解人們對透過電話所提出的各種要求有什麼樣的反應。
這項調查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受訪者如被要求,是否願意替美國防癌學會募集資金。四八%的受訪者答稱願意。這當然只是惠而不費的口頭表示,因為他們回答的只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三天後,美國防癌學會的一位代表再次打電話給相同的一批受測者,請他們騰出三個小時幫忙募集資金。這表面上純屬巧合,而且顯然和上次的調查無關
在接受上次心理學實驗室學生訪問的人中,有三一%答應做這件事,而之前美國防癌學會的代表隨機接觸的其他人中,只有四%同意。
曾經接受訪問(並答稱願意)的人,顯然覺得自己已經承諾會參與義行,並且認為做人應該言行合一,雖然即使實際上並沒有答應什麼事情。
幾天前被實驗室學生問問題的單純經驗,似乎重新框架了人們對於自己熱心公益的形象。
 
人們有時會懷有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但是他們對本身,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所持有的形象,會阻止他們依照那些心態去行事。
 
 
言行一致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人偏愛言行合一,忠於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而當他們覺得自己言行不一時,往往會產生負面的感受。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稱這種傾向為認知失調。 [ 產生不一致 ]
 
言行合一的偏好,雖然會使人做判斷時不知變通,卻也是很寶貴的人性,因為有了它,我們才顯得人品可靠、做事有條理。
 
認知失調理論承認一致性偏好不是絕對的; 人能夠且確實曾經改變信念。有人那麼做,是出於很好的理由,但也有人只為一己之私,說變就變
 
 
from「新金融時代  by Robert J. Shiller,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