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理心是知易行難的事,許多自居為弱勢族群捍衛者的人權工作者,也同樣有這種問題。

文/呂政達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大家都在談同理心的力量,處處都是同理心,在面對弱勢族群時,菁英和運動者也強調同理心,要為弱勢者出頭、發聲,然而,這時候的同理心,也如禪宗公案裡的那顆心最不可得。

兩年前,有位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來台灣做少數民族研究,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研究,自認功德圓滿,要返國寫論文。臨行前夕,他約受訪者飲酒餐敘。或許是酒精作祟吧,博士生自以為非常瞭解對方,以真誠態度換得對方合作的受試者竟跟他說:「我告訴你,我以前跟你說的,都是假的。」當場讓博士生為之傻眼。原來,人類學者眼中的同理心,常也是齣假戲假做的戲碼。

教導田野調查和自傳書寫的教授,提供了另一種反思。他說,研究者常鼓勵人講自己生命的故事,以為能讓對方發聲就是對他們好,卻不知這也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他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案例,有些年輕女性去醫院檢查,要脫衣服,女性顯得尷尬困窘,不願意在老醫師面前解開衣服,老醫師卻不以為意地說:「沒關係啦,我看很多了。」教授說,很多做田野調查的學生,甚至非常有經驗的學者教授,都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這種老醫師的心態。

輔大心理系教授丁興祥說:「同理心是知易行難的事,許多自居為弱勢族群捍衛者的人權工作者,也同樣有這種問題。他們以為,我是來為你們爭取權利的,你們要發聲,這是天經地義;然而,如果沒有達到彼此相信的程度,要對方坦誠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仍只會是強勢者對弱勢者的踐踰、進犯。」

所以,什麼是同理心的下一章:要人家講他們的生命故事,請你自己先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